当前位置:醉兮>历史军事>舍弟诸葛亮> 第333章 全靠同行衬托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3章 全靠同行衬托(1 / 3)

相比于杨修在邺城取得的外交大成功,自然也就意味着王凌在临淄的交涉行动彻底失败了,只是白白走了个过场。

毕竟袁尚袁谭不可能都取得“重大立功表现”,两个同案犯只有一个人能得到“减刑赦免”。

好在王凌毕竟是故司徒王允的侄儿,也算是汉室忠臣家眷,袁谭是不可能对王凌怎么样的。谈判破裂后,也只是礼送王凌出境而已。

不过对于袁尚一方,袁谭就没那么忍让了。

三弟矫称父亲遗命窃取袁家基业、不让自己回邺城奔丧、还杀害父亲其余妾侍全家、事情还闹得邺城满城皆知,导致父亲身后名大大受损。

郭图、辛评、荀谌等父亲生前信任的非冀州派重臣、谋士,也因此离心离德逃离邺城,崔琰、应劭等学者型官员或前辈德劭之人,也因此弃三弟而归隐青州。

这每一桩每一件,都是大不孝,忤逆至极!也说明他袁谭才是人心所向,袁家故吏所期盼的英主!

更关键的是,在袁谭和王凌这边谈判正式破裂后数日,袁谭才从邺城和许都方向,又得到了一条重磅消息。

这条消息,便是袁尚给曹操上的伏辩奏表。

一开始,袁谭只知道曹操和三弟谈成了,曹操也有撤军交接,也有一定的领土交易。

但具体条件是什么,袁尚服软时是怎么写的,这些细节作为第三方外人的袁谭,是不可能立刻知道的,需要一個时间差。

所以,陈琳代笔的那篇伏辩奏表四月底送出,五月份到了许都,此后十余日消息开始扩散。而袁谭这边,一直到五月下旬,才拿到了陈琳代笔的原文。

陈琳的文学功底自然是当世一流,在他尽量春秋曲笔的情况下,袁尚这篇伏辩中,对袁绍的罪行,已经是尽最大可能为尊者讳了。

能推的罪过全部推到了袁绍身边那些“奸佞小人”身上,尽量把袁家和朝廷数次开战的原初诱因归纳为误会。

不过,这种文字也就骗骗天下人,骗骗普罗大众。

对于真想抠字眼找茬的敌人而言,这种隐晦都是无效的。

欲加之罪,还何患无辞呢。

袁谭已经恨极了三弟,本就如同一个即将被点爆的火药桶,但凡抓住三弟一丁点错处的蛛丝马迹,他都会死揪着不放的。

现在看到这篇表文,自然是立刻让手下文笔最好的王修先逐字逐句抠一遍崔琰目前还没投靠袁谭,只是回到不其山隐居,所以袁谭手下王修文笔最好,他自己先把三弟的可能罪状都掌握清楚,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就召集群下,义愤填膺地宣布了对袁尚的讨伐。

他说话的时候,已经不喊袁尚的字,也不喊三弟了,就是直呼其名,就像不打算承认这个弟弟是袁家人一般:

“圣人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又云:子不言父过。而袁尚忤逆不孝,对曹贼阿谀谄媚、割地服罪,以求换回河间四郡,竟不惜辱及先父。

如此丧尽人伦的禽兽,可谓狼心狗行、奴颜婢膝,必遭我袁家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唾弃,人神共愤,天人共诛!我欲替天行道,即刻兴兵伐之,夺取曹贼刚刚推出的河间四郡,再取赵、魏,恢复先父基业,诸位以为如何?”

袁谭此言一出,大部分文官谋士都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他们也看了陈琳代笔的袁尚伏辩表文,知道其实并没有袁谭说的那么夸张,所谓“子言父过”,措辞上已经隐晦到不能再隐晦了。

但站在袁谭的立场上,非要小事化大,抓着这个把柄大做文章,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敌人的把柄哪能轻易放手。

只是如今袁尚新得冀州四郡,而且得了许都朝廷的认可,账面上实力大增,袁谭还能不能打得过他三弟,都是个大问题。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诡异的场面,那些还想在袁谭手下好好混的谋士们,都不知道怎么说。

实话实说吧,得罪了领导。

昧着良心说吧,将来打了败仗又得背锅。

尤其是刚来的郭图、辛评和荀谌,这三人里除了辛评早就有个弟弟辛毗在袁谭这儿经营良久了,其他都只是刚刚正式来投,此前只是跟袁谭眉来眼去、在邺城当外援。

郭图和荀谌必须考虑如何站稳脚跟,不能乱出不靠谱的主意。

袁谭看着氛围沉默、尴尬,也有些不快,很心急地追问:“诸公皆无仗义之心耶?先父在时,对诸公礼遇有加,如今看到有人辱及他身后之名,主公都要坐视么?”

袁谭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几个谋士面面相觑几眼,然后还是辛评一咬牙,先开口了:“主公所言甚是,三公……袁尚背父投敌,确实令人不齿。

但他既归顺了许都朝廷,怕是冀州大部军民,眼下都会渴求休战养民。冀州因战乱残害,已有两三年了,白骨露野无人收殓,田园荒芜,百姓尽征为士卒、运役。

属下怕此时谁再挑起战事,于民心恐有不利……”

辛评已经把话说得尽量隐晦了,其实就是想表达:你觉得袁绍身后名受辱,这是了不得的大事,文臣武将可能也有这么认为的。但中层军官,普通士卒,百姓,都已经不在乎这些事情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